近期,华为与美国某科技巨头同日举办新品发布会,两者之间的较量引起了广泛关注。有人质疑华为利用爱国情绪进行营销并指责其“割韭菜”,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。
先谈谈产品创新。最近发布的iPhone 16,其升级点似乎仅限于拍摄快捷键、未来可能在中国推出的AI功能及尺寸变化,这些小幅度的改进延续了苹果近年来的“挤牙膏”策略,却依然维持高价,这难道不算是对消费者的考验吗?反观华为,推出了全球首款具有独特三折叠设计的手机,拥有10.2英寸的超大折叠屏,以及全球最薄3.6毫米的机身,创新力度显然更为显著。华为早在2019年便已涉足折叠屏领域,相比之下,其技术领先优势不容忽视。
利润分配方面,尽管苹果仅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45%,却席卷了85%的行业利润,如此高额利润并未引起同样强度的质疑。华为在2024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显示,其销售收入达到4175亿人民币,净利润率为13.2%,远低于苹果。华为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研发中,2023年的研发费用高达1647亿元,占全年收入的23.4%,十年间研发投入总计超过11100亿元,致力于突破关键技术瓶颈,这一努力已转化为全球超过14万项有效授权专利。
关于“爱国牌”的争议,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明确表示购买华为产品不应与爱国直接挂钩,公司内部也不鼓励将产品与爱国情感绑定。实际上,无论是对华为高端产品的追捧,还是问界M9等新能源汽车的热销,背后更多体现的是消费者对其价值的认可而非单纯的爱国情绪驱动。
华为产品线覆盖广泛,既有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亲民系列,也包括高端旗舰产品,消费者拥有充分的选择空间。因此,那些批评华为的声音,可能忽略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和个人选择的多样性。
在全球经济环境下,面对外部压力和技术封锁,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崛起显得尤为重要。它们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,也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。在这个关键时刻,支持和鼓励国内企业的发展,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种责任和担当。毕竟,企业的强大最终将惠及每一位国民。